什么,“拖延症”这个词,还有可能去严肃地讨论吗?它不是一直都作为“民间戏称”,出现在冷笑话当中吗?
但这次,不再是冷笑话。在许多地方,你看到说法:“拖延症”的英文是“procrastination”。
但这个英文单词,本身只是指代一种行为,并不包含“病症”的意思。而在国内或国外的精神疾患诊断标准当中,也没有把“拖延”或“procrastination”单列成一种病。
换句话说,“拖延症”这个说法,是中文网民的创造。因为它跟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存状况深深共鸣,于是迅速流行,成为热词。
从2007年建组,直到今天,战拖会和它的前身豆瓣小组,使用这个词已有5年多。再加上我们在其他社交网站的小组受众,“注册拖延症病友”们已有10万多人。
作为最早的显性拖延症网络群体,我们可能是“拖延症”这个词的主要源头。那么,作为对这个词最有发言权的一群人,我们当仁不让地,为你阐释词义,帮你正本清源。
拖延症?真的假的?
如果一定要在英文当中,给“拖延症”找个意义贴近的说法,可能就是“chronic procrastination”了,直译是“惯常性拖延”。
这可以说是“狭义”的拖延症:拖延行为反复而经常地出现,成为一种习惯,降低了效率,带来了痛苦。根据国外的统计,每5个人当中就有1个这样的“拖延症”。
但眼下,拖延症却不限于此。当你的哥们一脸真诚地跟你说“我有拖延症”,或者姐们懊恼地大喊一声“完了!我的拖延症又犯了”,恐怕只能说明,他们有时会有拖延行为。
在不那么严肃的语境下,“广义”的拖延症,其实就是拖延行为。
甚至,可能连拖延行为都算不上。只有那些后果消极而且本可以避免的推迟,才算是真正的拖延。
要是推迟带来的反而是好结果,这常常是一种策略;要是推迟是你没法避免的,那就是必要的推迟。
有时别人慢慢腾腾,会迫使你推迟,这不是你的拖延。你只是“被拖延”了。
有时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拖延的后果就像欧亨利的小说结局一样讽刺:
某个项目突然取消不用再做,或是有人帮你收拾了烂摊子,或是因为积累更多于是质量提高,总之,坏事居然就变成了好事。
这种情况不在少数,许多“重症病友”就是经常碰到,才被“惯”坏了,终于病入膏肓。这下,你知道“惯常”的意思了吧,就是“惯得习以为常”。
现在你明白了,哪有那么多拖延症?很多人都把这个词给扩大化了。许多积极的推迟,必要的推迟,都被你的哥们姐们贴上拖延症的标签,然后声讨一番。
这其实早就不是个拖延症问题了,这是个时尚问题。看看微博就知道了,众多名人对号入座,“拖延症”已成为时髦的象征。
再加上,在这个“精神疾病N多款,总有一款适合你”的时代,要没个拉风的心理毛病,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跟人打招呼。于是,我们的视野中,就大有一副“全民拖延”之势。
你可能已经知道,豆瓣网有个小组叫“我们都是拖延症”,但你知不知道,人人网上也有个小组,叫“人人都是拖延症”呢?
必须声明,后一个跟我们真心无关。那么雷人的组名,我们才不会用呢。
由于争先恐后标榜自己拖延的盆友们,实在太多,只好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凑热闹型拖延症”。
静悄悄加入“战拖”队伍
是否我依然不够严肃……好了,这次真的要严肃了。
广义拖延症,也就是“拖延行为”,发作率还是挺高的,国外统计表明,70%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出现拖延行为。但其中大部分都不是狭义拖延症(惯常性拖延)。
什么,药?别开玩笑了,现在精神病都成了做坏事以后的免责金牌了,我才不能随便给你开处方办证明呢。
不过倒是有两本书,分别适合两类人看。
确实有“症”的惯常性拖延,建议读简•博克的《拖延心理学》。
在惯常性拖延背后,是一些深层的原因: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被动攻击型的人格倾向、注意力缺失/多动障碍(俗称“多动症”)、抑郁症、失眠症,乃至于在异国他乡生活的文化冲击等。
这些是比较严重和顽固的拖延因素,最好是结合书中的知识,去专业机构寻求干预或治疗,不排除真的需要服药(比如注意力障碍)。
如果只是出现了拖延行为,也就是广义的拖延症,建议读皮尔斯•斯蒂尔的《拖延心理学2》。
这本书把绝大多数日常的拖延行为,归结到了四个原因:信心不足、不认可工作的价值、易冲动难抵抗诱惑,以及回报太遥远。
遵循这本书的建议,你不必把自己当成患者,只需要做个正常人,从四个角度去优化,就可以大大减少拖延。
不知道拖到啥时候读完?读完了也会拖着不用?要是担心这个,也可以去专业机构寻求咨询,或者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积极活动。
大雁都懂得结队南飞,利用彼此的气流。当你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人讨论、有人监督、有人鼓励,戒掉拖延就会容易许多。
最后,还有个特别提醒:不要轻易跟老板说你有“拖延症”,更不要在工作不给力时用它开脱。
一类成因复杂的症状,目前没有一致而清晰的诊断标准,也无法从医生那里开到证明,到了只嫌事多不嫌事少的老板那儿:他能不怀疑你的态度嘛。
虽说“下属拖延,领导有责”,因为领导的管理不善,很容易诱导员工的拖延,但你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时代,严重拖延症的待遇的确不如抑郁症:痛苦程度有得一拼,却难以像后者那样得到理解。
拖延者常常脸皮薄,不擅拒绝,不擅长争取自己的正当利益。或许某天,会有个“拖延者权益保护协会”,能替大家出出头。
但在那之前,我们只能自强一些,静悄悄地加入战拖队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