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原创 作者:郑晓江
时间既然是现代人最稀缺的东西,而且是不可增加的东西,自然它也就成了价值最昂贵的东西;实际上,时间几乎是无价之宝。因为它不可让渡,也不能转移,而且它永不止息地流逝而去。人在时间面前几乎是无可作为的。但做深入地思考,人们还是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获得更多的时间,去得到更理想的人生品质。
1、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的人生活动,增加有益的有价值的生活,这样,就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的意义量,相应地就延长了人的生命时间。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不要无所事事,不要做一些浪费生命的事情,不陪无益之人,不吃无益之饭,不求无益之求。专注于自我生命内涵的丰富,生活范围的扩充,以及人生履历的厚实,等等。如此,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内在价值,压缩了无意义时间的支出,无疑就是相应地“延长”了人生的物理时间(年龄)。别人都只活一辈子,而你却因此活了一辈加一半,甚至更多一些,岂非人生极乐之事?可是,什么叫有益有价值的工作与生活呢?
2、既然心理时间是可变的,是可达至无穷的,那么,人生中摆脱时间限囿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丰富自我内在的精神生活和心理生活。读书,艺术创作,思维训练,文化的活动,乃至人际的交往,精神的创造,内心的独白,等等,无不是人的精神与心理的活动,它们越丰富,就说明你所支配的心理时间就越多,你所获得的精神性时间趋于无穷尽,在某种程度上,你甚至获得了永生。这是真正的人生品质的提升,也是一种对生死的超越,这一灵魂之乐带给我们的是无穷尽的人生幸福。
3、让生活中充满“感恩”,使人生更加充实、有色彩和有意义。中国人一般都有着浓厚的“报恩”观:父母生我养我,所以,我们要知恩报恩;师长教我育我,因此,我们必须知恩报恩;朋友帮我助我,故而,我们应该知恩图报,等等。所以,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有为父母治病而卧冰求鱼、割肉为药引的孝子;也有为朋友两肋插刀,不惜牺牲生命的豪杰之士;还有持“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观念。一生随侍在老师身边的读书人。细细观察,报恩观建立的基础是:有一个实在的对象,或者是父母、师长,或者是朋友;而且他们都有恩于我,故此我也要回报之。应该看到,报恩的观念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反映的是人之常情,是人之自然本性使然,而且它还使生活中亲情与友情盎然;但是我们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一个人只有报恩的观念是远远不够的,在我们的人生中,还必须拥有“感恩”的观念。感恩观与报恩观不同,它不是对一个特定的实在对象的感激和报答,而是对某种冥冥中之抽象物的全身心的感谢;而且,与报恩的状态不同,人们也并没有从这种冥冥之物中获得什么,人们的这种感谢不源于自己得到了许多,而纯粹是出于对超越之物的虔诚信仰。在电影中和小说里,我们常可看见这样的细节:基督徒在就餐前,均要双手合十,低头喃喃祷告:感谢上帝,赐给我们盐、水、面包。然后,他们划完十字,才拿起刀叉享用食物。本来,水、盐、面包是最简单的食物,且是自己赚来的,又何谢之有?况且,“上帝”乃冥冥中不可知、不可感之物,又何必且何能感谢之?但是,有感恩心态者,并不求有一个实在的对象,也不在乎那个对象是否直接施予了恩惠给他;这种感谢是超越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在世界,也与互换式的报答截然不同的。他们的看法是:感恩就是感恩,不为了什么,也不求这样做能得到什么。放眼观望社会,拥有报恩观念者可以说比比皆是。对己有恩必涌泉相报是一般人的处事原则,况对象是给生命予我们的父母、教本领给我们的老师和心心相印的朋友。当然,池塘大了,什么王八没有?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忘恩负义者,你帮助了他,你有恩于他,事情一过,他便忘得一干二净,或装作记不起来了。还有些人甚至置父母之恩于不顾,流于禽兽不如。这当然都是些特例,但即便那些有着强烈报恩观念者,从人生的境界而言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拘于报恩者,必是有恩于己才施报;而无恩于己则可以毫无感激之意与相助之行,许多人视此为天经地义。可是,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已有本质不同,人们之间的交往空前频繁,不可能仅仅局限在一个家庭与家族和村落之内生活。因此,我们与之交往的许多人都不是亲人、师长和朋友。无论我们愿意还是不愿意、喜欢还是不喜欢,我们常常要到陌生的地方去,与大量的陌生人与陌生的事物打交道。如果你只有报恩观,对他人之事毫无兴趣,也绝不援之以手,那么,他人对你的事必然亦无兴趣,也不会施予帮助。这样一来,可以肯定的是,你的人生不会很顺利,你会孤单、寂寞、无聊,乃至觉得生活没有意思,这就非常糟糕了。所以,现代社会中的人,除了要保持报恩观来维系亲属、师生、朋友的关系之外,还必须拥有感恩的观念。
因为有着感恩观念者,不一定要有恩于己才施报。它是从人们对冥冥中之抽象物的无保留的感激之情扩充而成的一种胸襟:为我们在世间的任何所获(无论获得的是好还是不太好)而感激;为我们生而为人(无论是何肤色也无论贫富贵贱)而感激;为我们拥有如此之多(无论拥有的是多还是少)而感激;为我们周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动物(无论是否属于我们)而感激。这种感激是一种超越了与个我有关之人与物的心灵之情,它可凝聚成人们超越功利的关心他人、无私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如此,别人对你也必然是关心的、也是愿意援之以手的,这样一来,你的生活将充满阳光,你的人生将非常顺利,你的将朋友遍天下,你的生命也将朝气蓬勃。
4、保有一颗“赤子”之心。
我的一位朋友,他经历过下乡插队,进厂劳动,担任行政领导工作、下海经商等等人间的变换,历人间世道的无数沧桑,近半个世纪的红尘滚滚,却未能让他的心灵蒙尘,他仍然保持着对大自然无穷魅力的惊叹,对生活、生命的敏锐感受,以及对朋友的真诚,对事业的热爱,特别是,他还保持着为文著书的执着不懈。许多人表示难以理解:何苦?何益?何必?不过,我知其为何能够如此,他与众不同的就是:在世事沉浮中,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
二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一句似乎有些费解的话:“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何谓“赤子”?赤子的本意为刚出生的婴儿,既然是婴儿,为何老子说他“含德之厚”呢?从根本上而言,人之个体的成长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同质性,都是一个生长和文化累积的过程,这当然意味着进步。对个体之人而言,是成长发育获得自觉生活的过程;对社会来说,则意味着人类的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但不要忘记,与此同时,人们也离天然的世界、人之自然存在的状态,以及纯真的本性越来越远了。在老子看来,相比于此,“赤子”倒是最为接近自然,最为纯真,是谓“含德之厚”。
我读过一则故事,一位作家好不容易说服一群小孩子离开成天迷于其中的电脑游戏机,去蔚蓝色的大海欣赏自然的美景,谁知孩子们只看了一眼,便转身而去,说:那有动画片里的大海好看?孩子们已经不容易甚至不能欣赏自然之美了,况成人乎?社会的状态如何呢?可以说,更是令人忧虑。
自从经济中的求利原则自觉或不自觉地泛化为许多人处世为人的准则之后,虚假、泡沫、欺诈、伪劣、无耻等等便紧紧地将我们包围起来,淹我们于没顶之灾而难以自拔。于是,我们在社会上战战兢兢,唯恐难以自保;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小心翼翼,时时担心上当受骗。为了安全,也为了发展,我们心灵上的尘土越积越厚,我们精神上的铠甲越来越重,这样,现代人不仅远离了自然,远离了纯真,也远离了真实。如此,人们得自于“天之道”的“德”越来越薄了,与“赤子含德之厚”的状态也越来越远了。可见,社会的发展,固然使人类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但却使人之生命陷于尽褪本真的可悲境况。
此岂是人之所愿哉!
所以,我们必须在生活与生命的过程中,以敏锐的心灵去感受自然、社会与人生,去获得一种“赤子”式的存在状态。为此,我们应该倘佯在书的海洋,以古人今人的智慧启迪自己;我们也可沉思社会与政治,发散出真知灼见;我们更应该悠游于山水寺庙,去感悟自然,理解自然,享受自然。特别是,我们无论是寒冬、酷暑,在繁重的体力脑力劳动之余,或是在悠闲自得、无所事事的时刻,皆不要泯灭心灵的追求,常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们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人生究竟有何意义?有何价值?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吗?我们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如此设问,必可使我们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自己在生命的过程及生活的磨难中,在仕途商界社会的沉浮里,始终能保持一种对人生更大价值与意义的追求,也因为此,我们也就保有了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显现出人间的真性情,如此,则岂不快哉,乐哉,幸哉!
5、我们的时间既然是有限的,宝贵的,我们就要将其投入到最最有价值与意义的工作中去。人,无一例外都渴盼着有一个轰轰烈烈的人生、内容充实的人生和意义重大的人生,但往往事与愿违,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反观自己的人生过程时,就会发现一切是那样的空、那样的虚,能够留下来的东西实在太少太少,乃至等于无。此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虚脱般的感觉,内心一片空白,并悠然漫生出一种人生的焦灼感。
在现实的人生中,我们多埋首于具体的生活,去赚钱,去交友,去消费,去享受。成天急匆匆,忙碌碌,无暇亦无意去反观人生。所以,方向是模糊的,内容也是模糊的,人生的一切皆为模糊,我们偶尔回首,那能不生发出人生的虚无感呢?于是,我们有时深感人生扑朔迷离,难以把握;使我们常常心境起伏不定,陷入沮丧、痛苦与消沉之中。
怎么办?我们首要的是必须明白:人生中的任何成功、获取、大的进展,皆须做出极大的努力,付出很大的代价。一个人总想投机取巧,不做任何努力就想取得人生中大的成功,那十有八九会导致泡沫人生的出现。因此,人生中树立起踏踏实实做人的原则非常重要,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不要企盼天上突然掉下无数的陷饼来,也不要梦想地下涌出无数的金银财宝,而要凭自我的心智体能去拼搏,去奋斗,一步一个脚印,这样的话,才能避免沦入泡沫人生。
因此,要使我们的人生避免虚无性,泡沫性,就必须去寻找生命中、生活里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人们在回首往事时,常常感到生命一片空白,人生毫无价值,是因为人们在人生过程中没有找到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人生的一切操作、一切努力看来都等于零,成为令人焦虑的人生泡沫。生活的惯性、人生的无常、社会变化的迅捷,处于生存过程中的人往往很难弄清楚什么才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赵可式博士说:一位身患癌症的妇女对她说:一生回首,觉得都是白活了,回首往事,完全荒谬。那么,什么才是人生中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东西呢?当然是对生命的真实意义,人生的真正价值的寻觅和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