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轻的编导那里接过这对夫妻的采访材料时,大家对丈夫的家暴行为非常反感,尽管妻子听起来是个强势的女人。但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习惯提醒我保持开放和好奇,到底是怎样的动力让这对夫妻陷入家暴当中。
摄影棚里,语速超快耳朵关闭的妻子一路述说丈夫的种种不是,慢条斯理讲话的丈夫,两人的语速很不搭调,想象他们之间在家里的沟通不出问题才怪。主持人温和的提问中,1个多小时的述说中,终于发现夫妻彼此很在乎对方,但是一开口就是吵架,妻子的唠叨,最后以丈夫的动手结束。十几年的夫妻,多少的恩恩怨怨,妻子的嘴象机关枪一样的不停。试着提示妻子,耳朵带来了没有?她早就在述说另外一件事情,又另外一件事情。我开始觉察到自己的内在快要失去平衡。
怎样让妻子意识到自己的模式?就在此时此刻的现场。而光讲道理,显然不起作用。
“……我没有办法,我放弃!”我对着妻子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身体往后靠。妻子愣了一下,还是继续说话……
转换思路,找出一些甜蜜的场景吧。问到妻子当年恋爱时的回忆,意外的,妻子对丈夫有很多的褒奖。丈夫这一边不自然的动动腿,摸摸脚踝,他内心起了怎样的波浪?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场上,妻子开始哭泣,她或许不知道,自己的“机关枪”是怎样伤了丈夫。这是扰动丈夫表达关心的契机,鼓励他递纸巾。然而丈夫断然回绝,理由是这样一天要递100次。看来妻子确实很能哭。观众席上,有人插话,站在妻子立场,批评丈夫不关心人。可以想象,平常日子夫妻吵架找人评理的话,一定是火上加油,除非被找的人受过专业的训练,比如心理咨询师。好不容易松动的氛围破坏殆尽。
制片人坚定的喊停。场下碰到妻子,她斜着面对我,小声嘀咕:看来这里解决不了问题,我们回家吧。我心里一动,好家伙,心理战术哦。休息室外面的小院子,有一棵老树,飘了一地落叶。我跟她说:“你来找找看,能不能找到两片一样的树叶?你跟丈夫是两个很不同的人!”至此,我跟她的关系建立。
再次回到摄影棚。妻子的眼神跟我对视,我鼓励她说:你看,咱们没讲话,但是有沟通!她点点头,终于肯听了!
丈夫的表现主动了一点,估计也被扰动了一些东西。意外的他问:“老婆,你还要我递纸巾吗?”妻子笨笨的说:“我现在又没有哭!”真是个笨家伙,我在内心嘀咕。
“递纸巾,不代表非要在哭,它可以代表关心,也许是你脸上的妆化了!”妻子不吭声。
“那你来给丈夫递!”光靠语言,推进很慢,重要的是让他们互动起来。动作敏捷的妻子,站起来递了纸巾过去。“那就不要回去了,坐在丈夫边上吧。”妻子在丈夫身边坐下来。这个机会不能再错过了,距离近了,心自然也近了。
习惯性的还是在唠叨过去的事情。怎么办?
我离开嘉宾席,拍了丈夫一下问:“我在打你吗?”
丈夫愣了一下:“有啊。”
妻子也好奇的看着我。
我无辜的看着他们:“我在跟你讲话,我哪有在打。”再打,再问我在打你吗?夫妻俩糊涂了。
环顾四周,现场找不到什么重的物品。面前就是一张玻璃桌。让夫妻俩抬着桌子不要放,告诉他们这桌子代表过去!妻子嘀咕:“好累!”妻子的悟性其实相当的好。“你也知道,老是抓着过去好累!”妻子放下,桌上的花盆动了一下。我顺势拔出一朵,放到丈夫手中:“人家给你递了纸巾,你要不要递一朵花?”接下来就好玩了。丈夫用一贯的慢条斯理问:“老婆,你要不要我给你递花?”妻子脸上泛起害羞:“你想递就递呗!”一朵花递过去,沉滞的爱开始流动。行为是需要强化的,再拔出一朵:“送了一朵,就不在乎再送一朵了。”丈夫又问:“老婆,你要不要我再给你送一朵花!”妻子的抱怨早就烟消云散,脸上放光:“你想送就送呗!”夫妻俩已经是手拉着手!
这对冤家!
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对于这对夫妻,妻子是接受丈夫在自己犯错的时候可以打自己,自己没有犯错的话,不能打自己。跟我头脑里对家暴的概念似乎不同。而在这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我们能做的就是一个扰动!他们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对此,我深表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