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行走,活动空间大了,开始到处蹦哒蹦哒了,大人们也觉得孩子变得有趣了,这被称为“最好玩的时光”,然后一不小心,孩子就真的变成了大人欢乐的道具。
关于逗弄孩子——都市阳光心理咨询中心
“逗弄”这个词不太友善,但我觉得非常合适,指的是成人和孩子之间的互动、游戏。问题不在于互动,而在于孩子总是被动地被过度地逗乐,家长在不断干扰孩子的内在世界,以成人的意志不断影响孩子。
有个个案,男孩,小学生,因为爱玩生殖器,干扰了课堂秩序而来求助。追寻原因,原来孩子作为家中之宝(男性)而得到万千宠爱,小时候家长会充满自豪地逗弄孩子的生殖器,当孩子逗弄自己的生殖器时,成人们大笑并鼓励孩子继续“表演。孩子因为“男性”而得到的爱,残酷地说是生殖器得到了爱!
这种因为性别喜好而受到关注的孩子,到了成年后总是为自己的性别而诚惶诚恐,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究竟是何,会开始对自己怀疑,甚至没有自信。
过度逗弄孩子随处可见。这种情况从孩子出生就开始。有些家长很害怕婴儿的安静,觉得那样没有活力,于是用各种方式去逗孩子,让孩子动起来,这也被家长认为孩子时刻是生机勃勃的体现,家长从这时就开始干扰孩子的内在世界,让孩子怀疑自己。
这种习惯还在延续。可以经常看到的,家长领着幼儿,不断地“灌输”各种知识,表达各种自己的看到的世界,“花花好漂亮”“看小鸟在叫”等等描述,生怕孩子错过了什么似的。家长以自己眼里的世界来指导孩子的世界,令孩子感觉混乱,不知道该相信自己的感觉还是家长的“指导”。
常见的还有让孩子“表演”。比如,家里来个客人,让孩子唱个歌,跳个舞,孩子做完,家长就在客人的赞美声中满足了一番。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就被变成“不乖”、“没礼貌”、甚至会被家长训斥和指责。
在这种时刻,家长往往没有真正把孩子当成一个值得尊重的个体,没有把孩子看出一个自己需要有喜好的个体。
个案,双胞胎,女孩,因其中一个孩子内向、作业拖拉等问题求助。这两个孩子就像对方的互补,一个外向一个内向。但母亲喜欢外向的孩子,对于内向的总是想去“调整”。这两个孩子,外向的总是给客人表演唱歌跳舞,内向的孩子在角落里伤心。两个孩子在同一个班,外向的孩子总是得到老师的赞扬,内向的总是低着头不说话……于是,内向的孩子越来越有“问题”,越来越严重。
家长习惯性地以自己所以为的方式去逗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像“工具”,并且在这样的互动中形成一个真、假自我。假的自己是为了适应父母所营建的环境,真实的自我被压抑,有些家长老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好(各种不好,如不聪明、不优秀等),当孩子的真实面被压抑得越厉害,孩子就越无法优秀,简单地说,只有在有质量的互动中,孩子得到了尊重,拥有自己活动的自由,孩子才能发挥自身最大的潜能,这样的孩子要不优秀都难。
再有,家长容易以自己的需要来和孩子互动,或者是为了“奖赏”而制造了互动,比如,自己太多时间忙于工作,好久没理孩子,于是为了“奖励”孩子,给予孩子一个和自己游戏的机会,这是非常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看似家长在为孩子做什么,实则是用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不懂得互动没有关系,有最起码的一个基点,孩子知道你用心了没。家长更多地学会保持安静、尊重(不懂没关系,不出声总可以吧),看孩子玩就可以,这种陪伴所带来的意义胜于许多“刻意”。
学会让自己安静下来是种能力。无法安静的家长其自身的情绪不稳定(安全感缺乏),还有自以为是的“孩子什么也不懂”。这种表现在与孩子互动中对孩子喋喋不休的“指导”。
很多家长非常爱指导孩子,恨不得把自己所知全倒给孩子,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的经验是“金科玉律”放之四海皆通,并且有坚强的意志,用极好的耐心传递给孩子。
邻居家有一孩子,3岁,父母皆为教师,他们知道我的职业,遇上了特别爱和我聊,可我总是躲着,有时领着孩子玩也故意离得远些。因为他们对孩子无微不至的教育,我在旁边,感觉就像有个什么昆虫在不停地哼~~比如有次他们教孩子玩脚踏车,把我所有想得到的、想不到的练习方式都给孩子说了遍,并且在孩子一开始有点小动作时就马上再指导……其实这样的方式是种强势干扰,并且潜意识在传达一个信息——你很没用!一个总是觉得自己“很没用”的孩子如何能够优秀!
我们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安静。只有家长自己安静下来,才能闻到花香,听到鸟鸣,碰触到自己还有孩子的心灵。
做不到足够好的母亲没有关系(天底下也没有这样的母亲了),但如果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愿意在孩子受挫时、孩子不满时,去真诚地表达歉意,就能把孩子受到的影响降到最低。
很多走心理成长之路的成员,在觉察到自己从家庭中受到的伤害,并且勇敢地向家长表达时,总是遇到强硬的堡垒,那就是父母仍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局限,并且反过来用“道德”(如不孝)来还击和压制孩子,其实,如果这种时候,父母可以安静地听孩子就会知足(孩子们要的其实很少很少)。孩子在表达的时候,并不是期许也不需要得到一个所谓的“道歉”,而是想告诉父母,自己原来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感受从来没有被“看见”,而疗愈,常常是不需要“手段”和“办法”,而是看见。
允许自己做得不够好,接纳自己懂得确实不多,这是一种能力。怀着这样的态度,自然会找到和孩子连接的机会,从而体验到心与心的感应。
都市阳光,让您的心里充满阳光!
电话:400 777 5880(我帮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