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这种过分依恋母亲的情况是否正常?婴儿这种分离性焦虑的心态如何缓解为好?
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1.据英国精神分析学家鲍尔毕研究后认为:婴儿对母亲的早期依恋和亲热,正是婴儿心理健康的表现。他在《母亲照看与心理健康》一文中写道:“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儿和年幼儿童应该与母亲建立一种温馨、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儿和年幼儿童既获得满足,也能感到愉悦。”
另一位美国心理专家埃里克森也认为:早期婴儿在和母亲共处中,用嘴吮妈妈的乳汁,不仅获得生理需要的满足,而且也获得爱的感受,会感到特别的温暖和满足,他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信赖感。因此,母亲对宝宝愈亲近、关怀备注,宝宝对她的归属感和信赖感也就越强烈。
一位自信又慈爱的母亲,在怀抱婴儿时的手势往往是柔软、轻松、自然而又合适的,其柔和目光的注视,基语言的平和甜美,会使宝宝如入一个宁静而又美丽的安全港。为此,宝宝对这样的母亲所产生的依恋强度、亲热的力度也具有超常的表现,这正是他情感智能敏感性强烈的表现,也是他生存能力强烈的体现。作为母亲对此不必忧虑,而要感到欣慰和珍惜。
2.婴儿早期与自己亲人分离时的啼哭也是正常的,这在婴儿心理学上称为“分离性焦虑”。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儿童的焦虑最早来自遗传,这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的恐惧经验通过基因遗传下来的表现,它带有防御性的功能。在婴儿早期生活中,他在与母亲接触中获得安全感,如果与母亲分离他就会感一以孤单,因此,宝宝就会产生恐惧、感到害怕并啼哭,这是他对安全的渴望和爱的呼唤,这是宝宝心理健康的另一种表现。如果宝宝对自己亲人的离开青天为无动于衷,既不哭也不焦虑,这反而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
问题是这种焦虑不能长期持续下去,既不能超过一定的强度,又不能持续时间过长,一旦宝宝由程度焦虑转向高度焦虑,由短期焦虑转向持续的长期焦虑,由希望转向失望,由显性焦虑转向隐性焦虑,那就可能危及到婴儿的心理健康。为此,我们需要及时地、自然地缓解这种健康性焦虑。
建议一:引进“第三者”、“第四者”的加入,由他们来发挥或替代妈妈的功能。
按照心理学家的移情理论的分析:“儿童一旦失去所爱的对象,便利用其他外在对象或情境作为“代替”。这里所讲的“第三者”、“第四者”是指宝宝的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阿姨、娘娘、保姆等。
其缓解方式是要求“第三者”“第四者”能像宝宝的母亲那样来给予关爱和亲热。鲍尔毕认为:形成依恋的行为方式包括注视、倾听、跟随、微笑是、拥抱、亲吻和姿势的调整。在拥抱时,要使宝宝感到特别轻松愉悦,并且把宝宝的身体和成人的身体紧贴在一起。
有研究表明:“身体的接触可能缓解婴儿的紧张情绪,,产生愉快的体验。”其中注视尤为重要,有研究认为:婴儿偏爱注视人的面孔,婴儿与成人之间的相互凝视明显地带有情感成分。婴儿偏爱能同他们保持目光接触和交流的成人。为此,在缓解宝宝对母亲分离的焦虑中,我们提出:“抚育者的眼睛是婴儿精神生命成长的太阳。
3-5个月的婴儿,似乎对周围环境的一切都感兴趣,对此,父母要抱他到他所喜欢的地方去走走、看看、玩玩,让他感受到你的可亲、可近、可信,让宝宝能得到情感需求上的各种满足,使他的单一集中性依恋转向多角色的分享性依恋,这样做,客观上就可以分散对母亲过于依恋而带来的负荷,与此同时,这种分享性依恋也可以增强婴儿依恋的广度和丰富度,为他的社会性情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
建议二:拓展婴儿的生活空间。
有研究证明:核心家庭中成长的宝宝和三代同堂、四代同堂成长的宝宝对母亲的依恋的灵活性有明显的不同,前者单一,后者丰富和灵活,其交往的适应能力也更强些。
为此,有不少核心家庭的母亲,为了婴儿情感和人格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常常采用“走亲家”、“走婆家”、“走邻居”等方式,让宝宝拓展人际的交往面,与此同时,还尽可能让宝宝走出家庭小天地,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感受自然、感受社会,每天增加户外活动的机会,让宝宝在户外活动中,看到绿色的小树、过往的行人,飞驶的车辆,让他们感受到明媚的阳光、春风的吹拂。在家庭中,年轻父母也要注意家庭环境的布置和各种玩具的提供,使宝宝的依恋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拓展他的依恋对象,丰富他的依恋内容,提高他的依恋水准。
特别提醒:在缓解婴儿分离性焦虑中,千万不要有急躁情绪和采取生硬的办法,一定要耐心地给宝宝提供一个自然合适、自然拓展的过程。